你的位置:联华证券实盘公司_炒股配资首选_免息炒股配资_正规的股票配资公司 > 炒股配资首选 >
股市杠杆利息 1981年韩先楚回乡探亲,与乡亲亲切交谈后,随即向军区下一道命令
发布日期:2024-09-20 22:45 点击次数:291
文丨山寒客
编辑丨山寒客
1981年冬季的某一天,
湖北红安县
的天空正下着鹅毛大雪,在呼啸的寒风中,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行色匆匆地来到县委招待所,随行的还有一名中年模样的下属。
当老人走进房屋后还没来得及休息,便立刻拨通了兰州军区的电话,老人开门见山地说道:
“传我的命令……”
看得出,老人此时的心情非常急切,挂断电话后,一旁的下属安慰地说道:“您别急,军区离这边还有一段距离呢,需要一些时间。”不料老人听后心头一酸,两泪纵横地说道:
“我怎么能不着急,我早就该这么做了!”
这位老人正是新中国的开国上将
韩先楚
,那么,
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,让他急切地给兰州军区通电话?电话里老人又说了些什么?
一代名将——韩先楚
韩先楚于1913年2月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的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,小时候当过放牛娃,学过篾匠,在武汉期间做过短工。从小受到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,让他深刻地体会到唯有接受
“官逼民反”
的革命思想,才能彻底改变穷人的命运。
1927年11月湖北
黄麻起义
爆发,韩先楚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家乡的农民协会,后来还参加过反帝大同盟,经历过苦难和战乱的洗礼,他从一个稚嫩的青年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。
1930年10月,韩先楚加入中国共产党,从此开始了他战无不胜的传奇经历,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,再到后来的抗美援朝,战场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。
当被问到最佩服的解放军将领是谁时,有“虎将”之称的
许世友
将军毫不犹豫地答道:“韩先楚。”能让徐将军这么佩服,韩先楚的军事才能可见一斑。
韩先楚一生未尝败绩,他曾亲率
“旋风部队”
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岛,所过之处所向披靡,不仅成功解放了海南岛,同时为我军渡海作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
抗美援朝可谓让韩先楚名扬海外的一役,当时“联合国军”总司令
麦克阿瑟
被我军打得节节败退,无奈之下,美国陆军上将
马修·邦克·李奇微
临危受命,在三八线附近布置了三道机动防线。
其中最让他们自信的一道防线是位于西线的
临津江一带
,这里地形独特,江的北岸是开阔的平地,南岸则是一段悬崖峭壁,士兵驻守在这里,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我军的一举一动,即便我军强行渡过了河流,也很难打上悬崖,可谓是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。
为了防止我军偷袭,他们白天派遣侦察兵到北岸,晚上则不停地向天空发射照明弹,将整个黑夜照得跟白昼一样,此外空中还盘旋着许多侦察机,时刻监视着地面的情况。
敌军将其称为
“固若金汤的防线”
,李奇微也认为这道防线是
“铜墙铁壁”
,志愿军有再大的本事,也不可能突破这道防线。
不过他们要面对的可是我军从无败绩的韩先楚司令,在接到进攻命令后,韩先楚便一直在谋划作战方案,面对敌人的严防死守,硬拼肯定是不可取的,所以只能出奇谋。
经过反复推敲,韩先楚发现另外两道防线的美军正在撤离,这就意味着一旦和第一道防线交战,另外两道防线的士兵很难快速支援。
此外,美军的侦察机也并非全天候工作,中间有短暂的空档期,利用这段时间可以避开敌军的大部分侦察。
最后是在突破口的设置上,韩先楚选择了最不利于我军进攻的地形,因为易守难攻,所以敌人的防范意识也相对较弱。
作战开始后,韩先楚一边派士兵在正面战场上佯攻吸引敌军火力,一边派人在突破口附近修建地下工事,这些地下工事由北向南推进,直达敌军老巢,即使侦察机盘旋在上空,也无法探明地下情况。
12月31日,我军已经秘密潜伏到了距离敌军不到300米的地方,等到美军的侦察机撤离后,上百门大炮同时布置在敌方阵地,一声令下,上千枚炮弹疯狂射出,敌军阵地顿时化为一片火海。
随后,志愿军迅速冲上敌方阵地,仅仅十一分钟的时间,这道号称“铜墙铁壁”的防线便被成功击破。
李奇微打了大半辈子仗,估计很难想到原来仗还可以这么打,而这一战也使旋风将军韩先楚在美国陆军史上声名大振。
据说在所有敌对国家的情报部门里,韩先楚的档案是中国将军里记录最多的一个,原因便是他仗打得多,也打得奇。
战后,由于对世界和平作出的巨大贡献,韩先楚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
一级国旗勋章
和
一级独立自由勋章
。
韩先楚一生纵横沙场,他的大半辈子都在战斗中度过,在世人眼里,他是叱咤风云的战场猛将,殊不知这位铁骨铮铮的猛将却时常流下柔情的眼泪。
第一次荣归故里
韩先楚从17岁参军投入革命事业,后来由于局势特殊,第四次反“围剿”之后,敌人加强了对湖北等地的攻势,队伍于是选择战略转移,韩先楚也随着队伍踏上了远征之路。
此时的他才刚满20岁,临走前最念念不忘的便是自己的家人,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行踪,他悄悄将一些钱交给自己的朋友,希望他们能够替自己照顾家人。
朋友们听了韩先楚的请求后,连忙推开他递过来的钱,并说道:
“你是为了咱们穷人闹革命,是为了赶跑那些地主老财,我们应该感谢你,又怎么可能收你的钱呢?至于家里的亲人你不用担心,我们一定帮你照顾好他们!”
朋友的话让他感动不已,同时也更加坚定了革命的道路。韩先楚从1934年离开家乡,再次返回家乡时已经是15年后了。
当时韩先楚随着共产党南征北战,已经立下了赫赫战功,职位也从一个籍籍无名的普通士兵成长为了12兵团的副司令,适值率领大军南下武汉之际,韩先楚才得以有空回到红安老家。
荣归故里,韩先楚受到了全村人的夹道欢迎,许多乡亲们都亲切地上前打招呼,面对乡亲们的嘘寒问暖,一种久违的家乡感油然而生。
期间,他遇到了自己儿时的玩伴
吴海洲
,虽然十几年未见,但见面后丝毫没有生疏,吴海洲得意地说:
“瞧你这身军装多威武,我早就说过嘛,当时我们村的那几个小孩里,就属你最有出息,这不,灵验了吧!”
韩先楚笑着回应道:“哪里哪里,我就是多看了几本书,喜欢闯东闯西,如果你当时也跟着我一起出去,肯定比我更有出息。”
说着便拿出三支钢笔交给吴海洲:
“听说你都生三个孩子了,这三支钢笔就送给三个孩子,等孩子上学了让他们带去,将来一定比我们更有出息。”
吴海洲激动地接过钢笔,不知如何感谢是好,韩先楚见状连忙说道:“这有什么好谢的,我当年借你四斗谷子还没还呢!
让大家没想到的是,当了大官的韩先楚不仅没有一点官架子,反而对多年的欠条记忆犹新,不知不觉多出了几分敬意。
不过看到韩先楚要还当年的谷子,吴海洲坚决不同意:“怎么,你还小瞧我是不是?我吴海洲是那样的人嘛?如今土改了,有了牛有了地,还会缺那点粮食吗?”
看朋友要生气,韩先楚便连忙解释道:
“借东西都要还,这是‘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’规定的。”
事实上当时正值红军困难时期,他是以红军的名义借的,后来这笔账一直没还清。
吴海洲也知道朋友是个有原则的人,便说:“那这三支钢笔就算还了吧,不过你那张欠条我就不还你了,上面可是有你韩司令的签名,我留下来做个纪念。”
韩先楚只好笑着点头,而那张欠条便成了吴海洲的传家宝,后来他经常拿这个讲述韩先楚的英雄事迹,用以教育自己的子孙后代。
第二次回乡探望
1973年10月,韩先楚接到中央军委的委任状,前往兰州军区升任司令员,在职务交接期间,距离上任还有一段时间,利用这个难得的空隙,韩先楚再次回到家乡探亲。
此时的他已经60多岁了,路过村庄时还是有很多乡亲一眼便认出了他,不一会儿功夫,大部分村民都围了上来。
听闻兰州军区司令要来了,村书记也连忙出来迎接,由于是外乡调来的,这位村书记对韩先楚并不是很了解。
不过让村书记感到惊讶的是,如此大的官却非常低调朴素,和村民交谈时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普通老百姓,甚至很多村民直呼他的小名——
祖宝
,对此他不仅不介意,反而觉得亲切。
随后韩先楚在乡亲的带领下参观了村里简陋的小学,了解了村民们窘迫的生活状况,看到乡亲们依旧过得很苦后,他的内心五味杂陈。
临走前,他饱含热泪地对乡亲说道:
“
现在大家的生活质量虽然有了改善,但还远远不够,我会继续努力。孩子们的教育事业要重视起来,要让他们吃好学好,以后建设国家。”
第三次重返家乡
1981年,68岁的韩先楚最后一次回到家乡,此时的红安县正下着鹅毛大雪,气温异常寒冷,即使穿着军棉大衣的工作人员仍不禁有些哆嗦。
当一行人走到村口后,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正在雪中艰难的行走,韩先楚便上去和老者打招呼,不料这位老者正是他的发小
陈尊友
。
只见陈尊友头戴一顶毡帽,身披一件破棉袄,下身则是一条单裤子,脚上拖着一双草鞋,简直就是一身四季装。
韩先楚见发小穿得如此破烂,便问道:“你怎么搞的?几十年还是老样子。”陈尊友也不客气,急忙反驳道:
“你这个官是咋当的?让我几十年还是老样子。”
发小的话如同一根针扎在他的心里,让他感到深深的自责。
还没等他细想,陈尊友又说道:
“
不是我一个人穿成这样,咱村里、咱县里的农民,哪家哪户不是穿成这样啊?日子穷,棉衣都紧着孩子们穿,我们这帮老掉牙的,有个布衣凑活着穿穿,就知足了。”
韩先楚不敢相信,如今几十年过去了,百姓的生活应该有了极大的改善才是,直到他走访了所有乡亲后,他才被所见所闻震撼到了。
正如陈尊友所说,乡亲们都穿得补满补丁的单薄布衣,在冬日里冻得瑟瑟发抖,几乎和十几年前的场景一模一样。
特别是他来到吴海洲家后,吴海洲的妻子因为衣不蔽体,只能坐在床上用单薄的棉被御寒,虽然生活过得如此窘迫,吴海洲却从来没想着讨要那四斗谷子。
更让韩先楚心酸的是,在听闻自己回来后,乡亲们都提着各种米面、鸡蛋等食物前来探望,口上说自己过得很好,身上单薄的衣物却令人心疼。
这一刻,韩先楚再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泪水,直到许久后他才平复下来,并对乡亲们说道:
“
父老乡亲们,东西你们都带回家自己吃,或者给孩子们吃,我不能收。”
事后,韩先楚回到县委招待所,拨通了兰州军区指挥部的电话:
“传我的命令,立刻调来5万件军大衣送到红安!
费用就从我的工资里面扣,
我去世以后,再扣我儿子的,孙子的……”
其实当时韩先楚的工资并没有多少,但他生活一向节俭,为了这五万件大衣,他花光了二十几年的积蓄。对于自己的家乡,他曾对身边的人这样说道:
“你知道红安为什么叫红安吗?它过去叫黄安,红安的红字,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。红安人民献出了多少生命,5万件旧大衣算什么?他们早就有权利得到。”
诚然,红安的“红”是用先辈们的鲜血染红的,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两支长征主力的出发地,
在当时的工农红军队列里,每三个人中便有一个红安人,每四名英烈中,就有一名属红安籍,这里几乎家家有红军,户户有英烈!
为了新中国的革命事业,他们牺牲的太多,但直到最近几年,他们才摘掉贫困县的帽子,红安人,值得敬佩!最后,就用家乡红安县对韩将军的评价作为结尾吧:
身居高位,不忘乡亲股市杠杆利息,荣归故里,万代敬仰。
吴海洲陈尊友红安红安县韩先楚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